×
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

文眼传记类文本教学努力攻坚的据点

苏教版五年级下《司马迁发愤写〈史记〉》主要描述了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受到熏陶,遭受酷刑之后不屈不挠,最终完成《史记》的故事。作者借助生动且富有质感的语言,依循着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遭遇,刻画了司马迁忍辱负重、锲而不舍的人物形象。这篇课文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人文元素和教学价值点,又该遴选怎样的教学策略,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呢?

一、强化内在联系,让“发愤”辐射全篇

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,在充分了解人物生平经历的基础上,精心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特点和成就的事例。这些事例不仅要在内容上契合人物形象,同时彼此之间还依存着紧密的内在联系。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,更需要在把握内在关联的基础上,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。

教学中,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聚焦凸显司马迁发愤写作的语段,紧扣人物心理和动作的细节,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表达出来。交流分享时,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“尽力克制、埋在心底、重又摊开”等核心词语,想象司马迁正在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与苦痛,并为学生创设言语表达的平台:想象(谁)来到司马迁面前,他一定会对司马迁说……将学生内在积蓄的心理感知融入自身的语言体系之中;其次,教师应紧扣关于《史记》的“52万字、13年”等核心数据,并相机拓展鲁迅、郭沫若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对《史记》评价的语言,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感受到这部伟大史书的价值,从而感受这部著作的大笔如椽,借助烘托侧应之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气节;在这样的基础上,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理性思考: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忍受常人之不能忍,在遭受如此侮辱还坚持完成《史记》,借此将教学的关注点引向课文的第一板块,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机概括:环境熏陶、少年立志、父亲嘱托,拓展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司马迁发愤写《史记》的根本缘由。

整个体悟过程,教师不仅灵动地运用了文本中现有的资源,同时也将学生的认知向整篇文本迈进,为下文司马迁的坚守创作做铺垫。

二、创设表达情境,让“发愤”和盘托出

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,阅读教学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,已经成为重要范畴,各种形式的随文练笔逐步成为了支撑语用训练的重要平台。不少教师只关注训练方法的传授,而缺少体验的激发,学生的训练效果必然大打折扣。只有真正扣住文本情境,让学生的身心置放于此,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,学生的表达欲望才会如同潮水一般喷涌而来。

在上述案例中,学生深入了解了司马迁坚守理想、完成《史记》的根本动力后,教师紧扣文本故事,创设这样的表达情境:早晨,东方露出了晨曦,司马迁已经开始了他的创造,他神情恍惚,禁不住陷入了沉思,想到了……中午,烈日炙烤着大地,司马迁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,他不禁又想起了……夜晚,伸手不见五指,一盏孤灯下,司马迁难以入眠,面对满天的星斗,他又想到了……情境的创设,为学生思维的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三、唤醒生命感发,让“发愤”发酵升华

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人物传记类文本,不仅为学生叙事、记人等方面提供示范,而且这些人物身上始终散发着一股震撼人心的独特力量,传递着当下社会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正能量。因此,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扣课文的震撼点,点燃学生的情感易爆点,将学生的体验引向文本的深处。

在教学的最后环节,教师运用著名诗人顾城的经典名句:“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不管是身体的摧残,还是灵魂的羞辱,都没有将司马迁真正击倒,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有一个无法丢弃的信念,就是一定要完成《史记》。”学生的情感之火被点燃,教师顺势出示课文中“人总是要死的…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”一句,教师紧扣语段中“如果…就…”和“一定要、完成”等核心词语,感受司马迁信念和意识地坚定,紧扣课文中的“发愤”感知人物内心的勃发力量,形成了对生命的感知,并相机从司马迁身上汲取生命成长的内在资源。

如此教学,学生对人物行为和品质的感知就不再局限在固有的标签上,而是依托寓言、整合语境深化人物内在精神,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内在体验。

[1]王树林.文眼导读的操作要领[J].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(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1(05).

上一篇:建设头牌队伍凝聚辐射力量广东省甘耀明名教师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